陈中华
陈中华:国家的公权力有了公信力,老百姓就不会变成老不信

陈中华:国家的公权力有了公信力,老百姓就不会变成老不信

1682169367404170.jpg

近日,女大学生诬告大叔地铁偷拍的话题,在互联网发酵数天,依然未平息。事情源起于一名女子6月7日在广州地铁上怀疑被偷拍,要求查看对方手机。对方拿出手机自证清白后,女子仍发微博,表示遇到了“猥琐男”,并将该名男子的照片和视频发上网。她在微博上,讲述了在地铁“维权”的经过,并称该男子为“猥琐老头”,“动作娴熟”“不是第一次作案”,并获得一些支持,但更多网民则质疑,既然没有被偷拍,为何曝光?

事后不久,该女子删除了所发博文,但视频却已经传播开来。大叔的儿子邓先生在网络上发现其父的照片后,星期日(6月11日)在广州鹭江站派出所报警,要求女子道歉。该女子向男子一家道歉,也在当晚在微博上公开发文道歉,并表示已经深刻认识到这起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。邓先生表示,“她还是名学生,公开道歉就好,不想影响她太多。”

当事人选择原谅,但是网民不准备原谅。网民先是对她的个人信息翻了个底朝天,发现她“中共党员”的身份后,向中共纪委监察委举报她,并纷纷贴出已举报的截图。目前,该女子就读的四川大学表示正在配合警方调查,而她实习的公司腾讯,也疑似在舆论压力下,解除了和她的实习合同。该话题在星期二(6月13日)再次登上了热搜。

梳理事件能发现,中国网民对这位女生的愤怒,是随着事件和个人的信息逐渐曝光而层层叠加的。第一层,是觉得她最初对未发生的偷拍事件,进行渲染和诋毁,是冤枉人。第二层,是这位女学生曾义正言辞地拒绝道歉,表示自己“一个研究生”,不需要网民来教育她。直到大叔家人报警、网友将她的行为举报到学校和中纪委监委、教育部,她才“服软”,态度180度转变。网民认为,不真诚的道歉,不可接受。 

第三层,是大家发现,原来她微博中描述的“动作娴熟”的“猥琐老头”,实际是一名今年56岁,因为阴雨天气工地不开,所以在广州“转转看”的农民工。而她本人,是河南大学保送四川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,常常旷课,但依然在校担任学生干部,在抖音上有8万的粉丝量,还在腾讯公司这样的大厂当实习生。

和忠厚朴素、不太懂手机的老伯相比,这位光鲜亮丽的女士不是弱者。“这哪里是维权?分明是高高在上的利己主义者,欺负一个什么都没有的老实人。” 网民自发地上中纪委网站和教育部举报她,要求调查她是通过什么方式被“保送研究生”,为何多次旷课未受处罚,并呼吁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开除其学籍、党籍等。有人高喊:“靠主观臆断转播的人还在新闻学院,去媒体工作就完了”,“应该尽快开除党籍!”

一边,是网民呼吁加强行政处罚,而另一边,是媒体人士呼吁冷静,依法依规处理。前媒体人胡锡进也发微博表示,要给年轻人改正错误的机会,“在法律上应承担什么责任,应当依法裁定。” 央视新闻的报道,也通过多位律师分析,表示无论是被网暴、还是怀疑被偷拍,都有合法解决的途径。如在公共场所认为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,首先应该找所在场所的工作人员反映情况,让第三方接入调查、收集和保存证据,然后选择起诉,或者报案。

但遇事以曝光方式来处理,而非找相关工作人员求助或评断的例子,还有很多。这种方法有时候还挺管用的。星期二的微博热搜上,又出现了两则与“偷拍”相关的案例。其中一例,是杭州师范大学一位疑似被同学骚扰、偷拍的女生,向导师求助无果后,女生家属把和导师的聊天记录放上网,以证明这位女同学长期受到同学的骚扰。上个星期的“鼠头鸭脖”事件,恰恰也是在一位网民发现“不明物体”,发上网之后,引起争议,才有了接下来的民众监督和调查。在这些案例里,人们靠公众的力量来为自己讨公道。这种公众的力量,也包含让群众公审的成分。

平心而论,自媒体时代,将不平事发上网,再正常不过。但长期以来,社会形成了遇到不平事就曝光的本能,包括在未经查证就曝光。这还可能反过来构成一种心理:只要被曝光的都是不平事。

而在互联网时代,每个人能在社交媒体上发言的个体,仿佛都有审判他人的权力。但事实上,要做到维护公义,只有曝光是不够的,公审也不是最佳裁判方式。更需要的是对事实本身有清楚、专业的核查,这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是非,并且把事情从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的拉锯状态,推到解决问题的阶段。这些核查,需要公正专业的部门来完成,警方和权威部门理应办法这个角色。当然,他们介入的前提,是公众信任,且可触达。

这次诬告事件中的涉事女生,就读于新闻学院,她的第一个反应是借重媒体与舆论的力量,这种本能比一般人更强些,但是她没有证据证明对方偷拍就引导民众对邓大叔公审,最终自己也成为网络公审的受害者。她对此应该始料未及。这说明,网络公审之风不可长,每个人都应该警惕。而如果专业的职能部门和公权力让人更有信心,不会常常缺位;让“大闹大解决、小闹小解决、不闹不解决”渐渐成为过去式,社会也会文明许多。

公共权力,简称公权力,可以界定为由公众授予,为公众服务,从而使公众的利益得到均衡和保障的权力。人无信不立,政无信不威。公信力是公权力的基础,也是党和政府受人民拥戴的立身之本。历史经验一再表明,一个政党或政府能否树立良好的公信力,事关政府形象和民心得失。

公信力的高低,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。政府公信力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,政府公信力高,则容易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,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、拥护和支持;反之,则可能会被贴上“失信于民”的负面标签。
    公信力的高低,影响到政府的执行力。公信力从来都是决定一个政府执行力高低的重要指标。一项政府决策,如果得到公众的高度认同,推行起来自然会事半功倍,社会管理成本也会大幅降低;如果政府部门让老百姓变成“老不信”,政令施行难免遭遇民意栓塞。一些基层政府所面临的民心不齐、政令不畅的公共治理危机,就与政府部门自身的公信力不足不无关系。

提振政府公信力,不仅是执政为民的题中之义,更是谋求长治久安的科学选择。进入社会转型期,社会结构日趋复杂,利益日趋多元,无论是掌握公权力的政府部门,还是党政干部,一切言行都要以人民的信任为基础和前提,要取信于民,使党内信得过,人民信得过。

孔夫子对一个国家来说,兵、食和信乃三大支柱,但若硬要去掉两个,那就去“兵”、去“食”,但决不能去“信”,不能失掉老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。用今天新的意义来解释就是不能去掉社会管理者的公信力。

公权力要具有公信力,必须要想人民之所想,急人民之所需。如果公权力部门或机关缺乏责任意识,责任规定不严格,责任监督无力度,难以有效履行责任,该做的不去做,该为的为不了,就必然会导致其信用匮乏,无法取信于民。

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,面对民意激荡的舆论领域,消极应对或加以压制都已不合时宜。在此认识基础上,公共权力对于媒体披露的问题、事件与矛盾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,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、公开透明地予以回应、迅即有效研究解决之策,防止其升级与扩大。只有这样,才能未雨绸缪,避免问题的积聚。

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

1682125127866432.jpg



电话直呼
在线客服
发送邮件
联系我们:
13683233288
还可输入字符250(限制字符250)
技术支持: 国际新闻信息网 | 管理登录
0
seo seo